更新日期:2009/09/09 02:56
陳世宗、廖志晃、沈揮勝/專題報導
中國時報【陳世宗、廖志晃、沈揮勝/專題報導】
「如果自己都不救自己,那麼誰救得了你?」九二一地震後,一群家庭主婦成立「石岡鄉傳統美食小舖」,以行動證明自己不被環境擊敗的決心。鹿谷鄉「小半天」山村結合竹、茶產業與休閒,災後六年,榮獲美麗台灣社區全國第一名;中寮鄉則以「布」的延伸最讓人印象深刻。
九二一震災重創台中縣石岡鄉,婦女們擦乾眼淚捲起袖子重建家園。她們九十二年成立石岡鄉傳統美食文化推廣協會,以拓展客家美食商機、協助弱勢失業婦女解決經濟問題為永續經營願景,像一朵朵不向命運低頭的玫瑰,格外芬芳美麗。
寫在美食小鋪牆面上的石岡媽媽故事,讓每位上門的客人都感受到她們堅韌的生命力。小鋪秉持「熱情、親切、感恩」服務精神,做出道地客家點心和自創風味蛋糕,「蜂巢蛋糕」就是她們的傑作,成為石岡鄉名產,芋頭粄、紅糟桂圓米糕也很受歡迎。
石岡傳統美食小舖並進行多元社區回饋工作,成立醃製品班及藍染班,幫助更多婦女習得就業創業一技之長,還提供送餐服務關懷社區老人。
南投縣鹿谷鄉「小半天」因位於台地上,常年雲霧繚繞而得名。這個竹影搖曳的山村,震災後凝聚居民向心力積極轉型。小半天包括竹林、竹豐、和雅三村,就在溪頭森林遊樂區旁。鄉民代表林智鴻說,震災後青壯人口外流、農地廢耕,小半天幾乎要廢了!但居民以堅韌的生命力,展開絕地大反攻,成果斐然。
竹林村長林信記說,全村四百戶,全倒一百多戶,重建勢在必行,但目光要看得遠。在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奧援下,地方人士組成產業促進會,將沒有倒塌的民宅整修為體會農村生活的民宿,以休閒遊憩為目標的重建屋宇也陸續竣工。
小半天是孟宗竹發源地,「石馬生竹」的重生傳說深烙人心,小半天災後重建更完成一項不可能的任務─將石馬周邊的祖先墳墓全數遷移到納骨塔,墓地變身為石馬公園,還種植日本育櫻會贈送的第一批河津櫻。
重建團隊帶來新觀念,不少社區出現新產業,南投縣中寮鄉災後初期的布產業以八仙村「布工房」、永平村「巧手植物染工作坊」和「阿姆的植物染」最具代表性。但災民的憧憬並非全能如願,有的成功、有的還在掙扎中,有的只是曇花一現。
以設計布偶爆紅的布工房曾打進日月潭地區的國際級飯店專櫃,可惜三年前拉下鐵門。「巧手」因付不起工作室租金,成員化整為零各自奮鬥。「阿姆」店面還在,目前苦撐中。
比較看得到前景的是北中寮的「阿嬤花布包」,由退休貿易商廖修霖、劉碧麗主導,因較了解市場脈動,社區阿嬤們生產的隔熱墊熱銷美國,手工花布包也獲「香巴拉」等韓商青睞。因營運穩定,已考慮擴大生產線,提供災區更多就業機會。